网站首页 > 民革风采 > 民革岁月 > 记忆中的邓家花园 > 

记忆中的邓家花园

来源:  时间:2015-04-10

——为老省长邓宝珊先生诞辰120周年作

张鸿俊

兰州市广武门水车园小学边上有一个叫邓家花园的地方,那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故居,现在属于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3年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邓宝珊先生购置了仰园。新中国成立后,为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办公兼居住的地方。

邓家花园内有假山、池塘、照厅、佛堂,花木繁茂,山环水绕,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室内布局简朴,但也古朴典雅。

我辈无缘结识邓宝珊先生,但父亲有幸在1958年来兰州求学时,由我们民革老党员、老艺术家马天成老师带领,手持家人张凤翙先生(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陕西首任督军,解放后任陕西省副省长、他们同是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书信来到邓园,拜会老省长。邓宝珊先生比我祖上张凤翙先生小13岁,但他们同是中山先生信徒,怀揣救国为民,天下为公的思想,在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为秦陇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毛主席曾称赞邓宝珊先生“八年抗战,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父亲初次到邓园的时候才14岁,作为晚辈得到了老人的热情接待。老人慈祥可亲,乡音浓厚,腰板挺直,身材高大,面带微笑。“我娃来了”,一句乡音一下使父亲倍感亲切。父亲给先生鞠躬,先生握起父亲的手寒暄起来。先生握手有力,手掌绵软温暖,让人有亲近感。老人家询问父亲学业,鼓励家父努力进取,学艺先学做人。老人后来还留父亲吃了顿便饭,并请家人带父亲参观后花园。父亲在后园中第一次吃到了兰州的冬果梨,那还是从后园的梨树上直接摘下来的。九十年代我与父亲在邓园参观时,父亲便向我提及在园中吃梨玩耍的事儿,使我对邓宝珊先生的好感徒增。

虽然我无缘面识邓宝珊先生,但邓家花园却是我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幼时悄悄入园中,偷鸟蛋,打梨吃,防空洞中躲猫猫,气得看门大叔哭笑不得。邓园中后园子的梨花开了,梨好甜啊。人生一梦,白云苍狗,现今我已步入不惑之年。

山水都含情,草木皆有意。云走霞飞,潮起潮落,邓家花园见证了世事变迁。时值爱国民主人士邓宝珊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与两代民主党派成员重游邓园,共忆老省长,百感交集。站在邓园仰视参天古树,借用毛主席诗词表达我此时情怀:“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后来我有幸随父拜访了邓宝珊省长的贴身侍卫副官张润民老先生,张老为我讲述了一些他追随邓宝珊先生的逸闻趣事。

邓省长是一代儒将,秦腔票友,秦腔唱得很好。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但他刻意求知,谦虚自处,雅好诗文、戏剧、书画,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因而能广交当代名人、雅士,切磋交流,相与往还,所获墨宝较多。

抗战胜利后他在北平结识了白石老人,从此成为至交,他推崇老人的艺术成就,收藏齐白石画作达三四十幅之多。内战时期,物价飞涨,邓宝珊先生请傅作义去看望齐白石、陈半丁,傅以重酬购藏了他们的画,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和改善。陈半丁当时生活很是艰难,得到这种帮助,铭感至深。1948年陈在给邓所画的一幅大幅花卉上题诗道:“泰山北斗青松树,富贵缠绵藤剪花。不独画图称愿意,四时春在吉祥家。”表达了对邓宝珊的良好祝愿。此画落款中特注作画时间为“古都围城之时”。

1954年,时任政务院出版总署署长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视察兰州工作时,不愿下榻招待所,而选择在邓宝珊家里居住。期间,叶圣陶与邓宝珊一道观赏书画,吟诗写字,以为乐趣。叶圣陶还作诗一首,并以篆书记录赠予邓宝珊:

远访兰州胜,清辉始获亲。

问年俱甲午,同愿为人民。

园果尝新味,客斋绝点尘。

高情何可报,诗就意难申。

1957年8月初,父亲的另一位老师陈光代表甘肃省文化局邀请中国京剧院院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梅先生率领江苏省京剧团,携同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及昆曲曲家、笛师许伯遒,戏剧理论家许源来,琴师王少卿等一行于8月16日抵达兰州,邓宝珊省长亲赴机场迎接。后来梅先生之子梅葆玖回忆说,邓宝珊省长设宴为他们接风,那天梅兰芳先生和邓宝珊先生畅谈绘画,十分投机,谈到了齐白石,也谈到了梅先生的绘画开蒙老师王梦白。梅葆玖说,当时他们和邓宝珊省长还在一起吃了北京没有的烤全羊和兰州风味牛肉拉面。邓先生与梅先生同庚,属马,梅先生10月出生,大邓宝珊先生20天。他们同时出生于晚清甲午之年。

邓宝珊先生素喜文墨,也作诗词。1942年初,大女儿惠霖外出求学时,他曾作《玉蝴蝶》一首相赠:“秋初到边关,新凉扑人面。把酒唱骊歌,目送南归雁。志切复国仇,勒马趋前线。挥戈捣黄龙,莫负男儿愿。”其浩然正气,令人震撼。

从1950年元月始,将军长期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等职。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于是振奋精神,愿为改变桑梓面貌献计出力。在邓省长任职期间,与党内干部真诚相待,密切合作。他经常深入农村、厂矿,体察民情。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他以事实为依据,向中央如实反映甘肃饥荒的真实情况和严重后果,力促形势尽快扭转。1960年秋,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主席收到了一份特殊物品:用油渣和榆树皮粉掺合而成的食物,这种食物是当时甘肃天水一带人赖以生存的东西。拿着这份食物,毛泽东十分难过,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我在陕北时见过这东西,非常难吃啊。我们的人民吃苦了。”说着,毛泽东眼圈红了,仰天长叹。

邓宝珊先生广交朋友,与党政军各界广泛联系。他十分重视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友谊,处处以诚相待、礼贤下士,为统一战线和社会稳定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邓宝珊先生生前曾说,我是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生的,可以说是生于忧患,也饱经忧患。邓宝珊先生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是1948年底平律战役时期,高瞻远瞩,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来往斡旋于我军和北平傅作义之间,最后以傅作义全权代表的身份,同中园人民解放军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保卫北京这座历史文化都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4年11月在民革纪念邓宝珊先生诞辰90周年时国家副主席王震说:邓宝珊是“中华民族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建国后,邓宝珊先生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68年11月27日卒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