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民革风采 > 民革岁月 > 陈幼云与育德中学 > 

陈幼云与育德中学

来源:  时间:2015-05-21

辛亥革命使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同时,我们更深切地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振兴而奋斗的革命先驱。

今年六月踏着先辈的足迹,我专程走访了原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遗址——保定育德中学和《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我的二祖父陈兆雯(1879-1909),别号幼云,1879年生于河北蠡县潘营村书香门第,系宿儒陈登明之次子。河北蠡县潘营人。陈幼云受益于家庭熏陶,乡试曾中副榜举人。1903年春,陈幼云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同年秋自费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1905年7月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的政治活动。1906年毕业后,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归国担负组织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的使命,受聘于崇实中学,主讲数学、物理等学科。以教师的身份,秘密组建同盟会河北支部,策动同仁反清。他一方面积极响应中国同盟会“不革命决不能立宪”的主张,以三民主义昭示国人,指斥君主立宪,进行革命宣传;一方面在保定军官学校、师范学校和其它高等学堂发展同盟会会员达80余人。1907年夏,在保定北郊成立河北同盟会分会,公推陈兆雯为会长,自此兆雯以字幼云称呼。为了防范清朝政府的迫害,同郝中青、王秉哲、王国光等十三名同盟会会员借保定西关祠公立小学之基础拓为中学,定名为育德中学,陈幼云先生为学校监督(校长),时全校教职员均为同盟会员,育德中学成为了同盟会秘密集合点。

陈幼云曾说:“其读书教人,不以环境为限,遇事随时辄有贡献。不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生推诿之心,不以权势威武而辱同盟会改革之命。”在育德中学,陈幼云等革命志士以教师身份宣传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经常聚数十人于荒郊丛冢间谋划革命,以“改良教育”为宗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革命精神的新青年,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充实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计民生。他还注重与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往来,吸收各界富有革命思想的人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育德中学校长郝仲青先生(中国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人)曾组织同盟会成员策划保定独立,成立燕晋联军都督府(后未实施),并拟派专人炸唐河铁桥、新乡黄河桥,阻止清军南下。育德中学是河北辛亥革命的总机关,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陈幼云先生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华北革命的中心人物。他无畏无惧,日夜奔波,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终年31岁。当时,由于他忘我操劳,身患肺病,友人相劝,他却说:“我既加入革命党,生死早置之度外,何惧劳苦!”

育德中学为纪念陈幼云,在校内修建了“幼云堂”,堂室正面墙上镶有陶瓷烧制的幼云肖像,下面是刻在汉白玉石上的《幼云堂记》碑文,记述了陈幼云先生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以继承遗志。

育德中学是古城保定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地方,也是中共保定市地方党组织最早诞生地和活动中心,它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也曾在此校学习,蔡和森、毛泽东等亲自安排留法学生去保定育德中学学习,也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今天育德中学也是“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所在地。

当今的育德中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走进大门,路中央竖立着刘少奇同志的半身塑像,侧面楼上刻着“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确立了“以道德为宗,学术为本”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正如大剧作家曹禺先生在校友题词上写的“育德,育德,育中国革命之德,育祖国五千年文化之德,多少革命先驱或就学或掌教于此地,育德中学是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今后更将为祖国四化培养革命人才。”育德精神代代传承,育德事业继往开来。当年,我二祖父这一辈革命先驱满怀“改良教育,籍谋国是”的愿望为之奋斗献身,而今,育德中学正以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奋力前行。(陈幼云堂孙女、古琴演奏家陈熙珵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