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员风采 > 【心得体会】赓续民革初心 铸正为党作风 >
【心得体会】赓续民革初心 铸正为党作风
来源:兰州民革网 时间:2025-09-12
民革薪火铸坚魂,同心共赴新时代,在多党合作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如同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指引着每一位民革党员筑牢信仰之基、校准行动之标。而对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逐步深耕,更是为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根本准则。作为民革党员,我们需意识到学习规定不是简单的读文断字,而是要透过字里行间把握“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精神内涵。同时,民革自诞生之初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并传承了一系列优良传统,之后又经一代又一代的民革人革故鼎新,逐步成为了今日的新民革文脉。因此,学习中共中央新兴精神,融合传统民革文化对于新时代民革党员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履职效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的新部署,要求必须“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由此可以感受到,“学规定”将是一场“持久仗”“攻坚战”,而作为民革党员,我们也需要将这份政治自觉融入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其次,是要学会“强作风”,保持“实干笃行”行为准则。作为民革党员需要深刻领会,自身的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整个民革的公信力。我们来自社会各界,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优势 —— 企业家党员可通过走访员工家庭,倾听劳动者的心声;教育界党员可通过家校沟通,了解家长对教育公平的期盼;医卫界党员可通过义诊活动,感知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我们要把这些“一线声音”转化为反映民意的“桥梁”,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仅是政治承诺,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传承民革的优良传统,以 “为民初心” 厚植文脉情怀,有理有据有依靠的“树形象”。在民革诞生的77年以来,回首而望,无数民革重大历史事件镌刻着与国家同频、与人民同心的足迹,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民革先辈就积极动员爱国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救国”的初心,1934年优秀先辈黄绍竑先生通过宣慰内蒙古,经略新疆等方式集合民族力量,积极维护国家统一,1938年初,朱学范先生联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发起组织“全国工人抗敌总会”,掀起全民抗战新高潮。这些具体事件都生动印证了民革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立场。
而抗日战争结束后民革组织也依旧身体力行的支持多党协作,同心为民,例如宋庆龄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多次公开呼吁国共合作、和平建国,还亲自前往上海工厂、农村调研,倾听底层民众诉求,推动设立儿童福利机构,李济深先生则是在建国前夕,与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55人联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坚定支持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谈判八项条件。
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革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组织成员参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国家重大事务:在土地改革中,民革党员深入农村宣传政策,协助工作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少出身民主人士的党员主动捐献自家田产,带动周边群众支持改革;抗美援朝期间,民革中央成立捐献总会,由何香凝先生任主任委员。在民革中央号召下,至1952年5月,民革党员捐献现金13亿余元。
改革开放后,民革聚焦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发挥联系经济界人士的优势,牵头组织“民革企业家赴老少边穷地区考察”活动,推动近千个帮扶项目落地,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在贵州毕节,民革协调企业投资建设茶叶种植基地,带动当地3000多农户脱贫增收,这些具体实践始终延续着“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
如今站在历史的车辙之前,作为民革党员的一份子要深知这份精神火炬更需接续传递。从历史先辈和过往经验中汲取“坚守合作初心、践行使命担当”的力量,把家国情怀、为民热忱融入血脉;也要立足当下,以扎实的履职成效、鲜明的责任担当,让民革“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在新时代续写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