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民革风采 > 民革岁月 > 从几位革命党人的遗书,看革命孕育出的辛亥精神 > 

从几位革命党人的遗书,看革命孕育出的辛亥精神

来源:  时间:2015-05-21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中国同盟会组织领导发动的十多次武装起义中,无数的革命志士以鲜血与生命为代价,孕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辛亥精神,本文拟从几位革命党人的遗书中,看革命孕育出的辛亥精神的体现。

1905年8月,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及其他革命志士,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与黄兴一方面领导革命党人向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论战,驳斥改良派数次的“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说;另一方面相继组织和领导了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前,作为香港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部长的黄兴担任着总指挥,抱着誓死决心,写下绝命书:“本日驰赶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起义时,他亲率“先锋”敢死队,在枪林弹雨中猛扑两广督署。这十多次起义虽然均遭失败,但却大大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斗志,为促成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光复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有位革命党人方声洞,在日留学期间,他同在日留学的哥哥方声涛、妹妹方君瑛及其四嫂曾醒一首同时加入同盟会。方声洞还担任了同盟会福建支部部长等职务。在黄花岗起义前夕,方声洞毅然决别妻子王颖、刚满周岁的儿子贤旭,离开日本,同方声涛、方君瑛等兄妹积极投入起义准备工作。起义前方声洞写下了两封绝命书。在给他父亲的信中,一开始就揭露清政府的罪恶,指出:“迄今日外患逼进,瓜分之祸已在目前”,而清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儿刻已念(同二十)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可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虐,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也”。方声洞在给他父亲信的字里行间,他把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完全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下决心甘愿为此而献身而牺牲。

方声洞牺牲前和王颖结婚刚两年,已有一个孩子。他给其妻子的绝命书叙述着自己的革命抱负:“当吾由东承运军火来港时,已决志捐躯于沙场,为祖国报仇,为四万万同胞谋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信的字字句句充满着强烈的革命意志、明确的革命目的。“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洋溢着激昂慷慨、视死如归的为大爱求福的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还有一位革命党人林觉民,十四岁时进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西文的“平等”、“自由”学说。1907年他离别爱妻和幼子,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习日语。第二年,有一官费留学生跳海而死,他才补缺进入庆应大学文科,学习哲学,兼习英语和德语。当时留日中国学生大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林觉民耳濡目染,也很快投入革命行列。在一次同学们聚首一堂议论国事中,林觉民疾声说:“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耳,奈何效新亭对泣耶?吾辈既以壮士身自许,当仗剑而起,解决根本问题,则累卵之危,庶可挽救。嗟乎!凡有血气,宁忍坐视第二次亡国之惨状哉!”大家听了,都很受感动。1911年春,同盟会决定抽调各地精英,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给清朝以致命的打击。林觉民为了参与筹备工作,第一批来到香港。他随即回到家乡福建召集革命同志,因此参加起义的福建同志很多。起义前三天的当晚,他挑灯书写绝笔书,一封给他父亲,另一封给他妻子陈意映。林觉民对父亲的感情很深,父亲也很疼爱他,他八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一手拉扯他成人,在这次绝笔书中他写道: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十九岁那年,他因革命工作需要急赴南洋,来不及向父亲辞行,便寄了一封信,父亲接信后焦急万分,马上赶到厦门,到处寻找。事后林觉民把离家的原因支吾了过去。这一次回家乡召募同志,他也没泄露真实原因,假称陪伴一些日本同学来中国游览。林觉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死会给父亲带来多大的痛苦,但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更多同胞的幸福,他已顾不得了这些。

在一方白手帕上,他写给妻子的诀别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想起妻子的情爱,林觉民怎能不肝肠欲摧!他十九岁与陈意映结婚,虽是奉父命成婚,但夫妇感情甚笃,在日本时,林觉民曾著有一文《原爱》,论男女爱情之真理,被朋友们称赞为“理义公正,才情高绝”。但他深知个人的幸福固然可贵,天下人的幸福尤为重要,为天下人的幸福的牺牲个人之幸福,是高尚的,因此,他告诉妻子说: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也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接着,林觉民在书信中回顾昔日与妻子花前月下,并肓携手,“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甜蜜生活,叙述自己十余日前回家乡时,欲吐真情而不能,“惟日日呼酒买醉”的悲痛心情之后,极力发挥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思想:“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曾见破镱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时林觉民的儿子已有五岁,其妻又有身孕,值此与亲人决别之际,自然不能不想到可爱的孩子。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又或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

林觉民挥笔疾书,一直写到第二天破晓,他把信交给一个同志,说:“我死,幸为转达”。

可看出信中,情意绵绵,决死旦旦,为大家舍小家,为大众舍个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充分表达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以唤醒国人大无畏之革命精神,且充分展现了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高尚情操。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带领敢死队的福建战友进了广州城,与林文等人汇合,担任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的任务。林觉民挺身奋战,终因受伤被捕。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等人亲自提审,林觉民坐在天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提审者听得瞠目结舌,便下令去掉镣铐,给以座位,拿来笔墨纸张,让他自己书供。林觉民疾书立尽数纸,定下洋洋数千言“自供状”。写到激烈处,他捶胸顿足,无限悲愤,写完后他又在堂上发表演说,奉劝清朝官吏洗心革面,革除暴政,说只要国家安定自己死也螟目。幕友劝张鸣岐道:“这样的人才,正是国家的元气,大帅可以成全他呀!”张鸣岐凶相毕露地说:“这样好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那还了得”。主意一定,立即判处死刑。林觉民在狱中粒米不进,就义时俯仰自如,面不改色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从上述几位革命党人的遗书中,不难看出他们经过革命烘炉的洗礼和锻炼,孕育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辛亥精神。革命党人继承了千百年来历史沉积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上有无数的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中“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损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唐朝王昌《出塞》“但使用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陆游“位卑未敢志忧国、”“国仇未报壮士志,匣中宝剑夜有声”。宋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兵部尚书胡公》中“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宋范中“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张惶言:“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明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清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林则徐:“苟为国家身许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惨败,列强瓜分豆剖我国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用行动“切扶大厦之将倾”。以上这些忧国忧民的情怀,爱国报效的思想,传承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继之革命孕育出的辛亥精神,体现出不怕牺牲,敢于献身的崇高人格;体现出惟愿牺牲小我,顾全大众的高尚情怀;体现出不为儿女私情,力求大爱和尊严的人生;体现出舍去一已的得失安乐,争得国民的永久幸福;体现出厮守一时的清贫,谋取国家将来的富强。际此辛亥革命百年祭,在复兴我中华伟业的征程中,当弘扬此辛亥精神而忘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