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民革要闻 > 【追忆民革历史 不忘合作初心】蔡廷锴|被誉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的爱国将领(中) > 

【追忆民革历史 不忘合作初心】蔡廷锴|被誉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的爱国将领(中)

来源:  时间:2021-10-13
  在创建新中国、人民政协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员,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在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民革和民革前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民革中央主席 万鄂湘

  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在广州的蔡廷锴始终关注国家的局势。1945年10月底,他在报纸上看到毛泽东抵达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的新闻,甚感欣慰,他有这么一段自我表白:“如果我设身处地在蒋委员长的地位,便有如下的处置办法:把政权公开,对大家说,你们各党派纷争,不外系政权,我即召集全国性有学问、道德、地位的名流及各党各派的首脑切切实实开一个大会,解决一切纷争,结束一党专政,实行还政于民,自动宣布下野。如全国人民仍拥护,则负责建设新中国,倘能做到这一点,历史更为伟大。”

  1946年初,蒋介石三次电召在南方的李济深前往重庆“共商国是”,李济深再三推托,最后于2月底才从他的家乡苍梧出发,经广州去重庆。

  在经过广州时,李济深曾考虑与蔡廷锴等人见面,商谈筹组新组织的具体事宜,但为了蔡廷锴等人的安全,他放弃了面谈的打算,在离开广州时,留了一张字条,派人送给蔡廷锴,其内容是:

  贤初兄,前所说兴华公司招股事宜,由蔡廷锴、李章达负责,并指定蔡廷锴为主要召集人,李章达副之。

  蔡廷锴见到李济深的字条后当即会意,立即行动起来。首先把余勉群此前拟定的新组织成立大纲作了修改,确定了组织名称、纲领、成员及其活动任务,于1946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这一天,在广州光孝路祝寿巷44号李章达的家里,召开了首次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筹备会。

  会议经一天的讨论,决定将组织名称正式定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改称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宣告正式成立。

  同时决定,由李章达征求蒋光鼐参加意见。会后他收到蒋光鼐的回函,蒋光鼐完全赞同民促的成立,由于当时他任衢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不便公开参与,因此暗中掩护和支持民促,并捐助巨款,作为民促的活动经费。

  同年4月14日,蔡廷锴召集民促的第二次会议,地点仍在李章达家里,参会人员与第一次会议时相同。

  为了更好地宣传政治主张,蔡廷锴与李章达等人决定在广州出版一份日报,作为民促中央的机关报,并租广州惠福东路66号作为报社地址。

  蔡廷锴与李章达的办报活动被国民党特务侦悉,国民党军委会广州行营下令封闭报社地址,并勒令蔡廷锴、李章达限期离境。蔡廷锴只得再次避难香港,民促也随之迁往香港开展活动。


  ▲1947年4月,蔡廷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一周年时签名。

  1946年5月18日,民促成立了港(香港)九(九龙)总支部,并发表宣言,主张召集民主会议,解决国事,成立联合政府,还政于民,真正实施民主政治。5月21日,蔡廷锴等人在香港的《华商报》上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政治主张》,重申了成立大会宣言中提出的各项主张。7月5日,蔡廷锴发表呼吁和平的谈话,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蒋介石因此对蔡廷锴更加不满。

  民促和蔡廷锴在香港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和共产党高层的关注。蔡廷锴就是在这个时候,收到周恩来的来信,使他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年9月,蒋介石突然通过国民党军委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电邀蔡廷锴赴南京开会,其目的有二:一是收买人心,拉拢蔡廷锴和民促;二是通过蔡廷锴了解李济深等人的活动,借此分化李、蔡两人的关系。

  国共两党高层的邀约,让身居香港的蔡廷锴一度犹豫。是否赴南京,成为摆在他和民促成员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经过与民促同仁再三商讨,他决定前往南京。

  蔡廷锴经广州、上海,到达南京。这个时候,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南京重开的谈判即将破裂,但周恩来还在南京。

  蔡廷锴受到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的热情接待,同时也被共产党接到周恩来在南京的住处,彼此坦诚地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蔡廷锴对共产党的信任与信心更加增强了。

  此行让蔡廷锴感受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尖锐与严峻,他自行回到香港,继续以民促为阵地,为民主建国事业鼓与呼。

  参与民革筹建,北上解放区

  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力量发展的重要之年。7月,国民党颁布了《厉行全国总动员“戡平”“共匪”叛乱案》,随之又公布了《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10月,蒋介石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为此,不少爱国民主人士纷纷从内地到达香港。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领导人谭平山等到达香港,接着李济深等也回到香港。李济深在香港的住处与蔡廷锴家相距不远,两人联系更加密切了。蔡廷锴、谭平山、何香凝、李章达等人常到李济深家聚谈,商讨应对国内局势的策略。大家认为:除了利用香港扩大宣传外,应将各派力量组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与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作斗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香港举行。会议选举了民革中央领导: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与何香凝、冯玉祥、李章达、谭平山等为常务委员。会议决定:民革成立后,民促、民联仍继续存在,各自开展活动。

  随着时局的变化,南京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越来越孤立,军事上越来越失败,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提出了“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向旅居港澳和海外的爱国人士发出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邀请。

  海内外民主爱国力量积极响应。1948年5月2日,蔡廷锴参加了在香港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就中共“五一号召”发表召开的座谈会,一致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号召。5月5日,蔡廷锴以民促负责人的身份,与民革负责人李济深、何香凝及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致电毛泽东,表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8月1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复电李济深等人,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赞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表示“极为钦佩”,9月初,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发出了去东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的邀请。

  蔡廷锴主动要求第一批去解放区,在离开香港前,他认真布置了民促在香港和广州的工作,要求留在省、港的同志坚持与国民党斗争,支持解放战争。

  1948年9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章汉夫护送首批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

  北上途中,蔡廷锴与许多民主人士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长期闲居生活带来的压抑得到释放。蔡廷锴与谭平山、李立三、沈钧儒、章伯钧等人秘密同乘苏联货轮“波尔塔瓦”(又译作“宝德华”)号,由香港向北,前往哈尔滨。

  货轮上的生活枯燥乏味,但蔡廷锴等人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常在途中彼此逗趣。9月18日这天,正值中国的中秋节,苏联船主决定杀猪加菜,蔡廷锴等人自告奋勇下厨帮忙。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苏联人不吃猪内脏,只留猪肉,把剩下的东西都往海里扔,蔡廷锴见状,立即上前把那些猪肚、猪肠捡起来,洗得干干净净,红烧出两盘地地道道的粤菜来,苏联船主也美美地跟着大家一起品尝。蔡廷锴的厨艺得到同行者大赞。

  经过17个昼夜的长途颠簸,蔡廷锴一行于1948年9月29日抵达朝鲜的罗津港,中共中央派李富春前来迎接。稍事休息,他们立即乘火车到达图们,再经中朝边境线和牡丹江等地,于10月1日抵达当时东北解放区的首府哈尔滨。中共哈尔滨市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对首批到解放区的民主人士给予了热情的接待。

  1948年底,辽沈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第二批、第三批民主人士相继到达沈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决定新政协筹备会改在北平举行,已到东北的民主人士共37人,由林伯渠陪同,自哈尔滨、沈阳到达北平,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

  1949年6月11日,蔡廷锴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他为毛泽东的睿智、魄力、谦逊所叹服,并在日记里专门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选举了由21人组成的新政协筹备会的常务委员会,蔡廷锴被选为常务委员。

  蔡廷锴热情地投入到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参与了审定参加政协的单位及代表名额的工作。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项工作的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久违政坛的蔡廷锴有很多不熟悉的问题,他克服困难、虚心请教、耐心协调,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