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民革要闻 > 【追忆民革历史 不忘合作初心】蔡廷锴|被誉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的爱国将领(下) > 

【追忆民革历史 不忘合作初心】蔡廷锴|被誉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的爱国将领(下)

来源:  时间:2021-10-13
  在创建新中国、人民政协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员,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在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民革和民革前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民革中央主席 万鄂湘

  投身新中国建设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举行。蔡廷锴作为民促首席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当选为会议主席团成员之一。

  9月23日,大会开始进行主要发言。蔡廷锴代表民促发表讲话,表示:“过去,我们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团结,已取得了推翻反动统治的伟大果实;今后,我们更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坚决地团结起来,为彻底肃清残余的反动势力,为粉碎美帝国主义的反动阴谋,建设我们的人民民主新中国而奋斗!”他认为,民促的意见都充分地反映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里面了。他代表民促表示:“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目标,我以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底下,建设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会员们,将坚决地遵守和执行共同纲领,更愿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切努力协助全国总解放,将革命进行到底!”当天晚上,毛泽东、朱德举行宴会,宴请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26人,蔡廷锴与老长官李济深、蒋光鼐等一同出席作陪。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蔡廷锴等5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蔡廷锴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初步形成。虽然已至花甲之年,蔡廷锴依然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满怀热情地开展工作。他相继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与中共同志密切合作,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协商,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献计献策。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蔡廷锴被任命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20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程潜、贺龙、刘伯承、陈毅、聂荣臻、高岗、粟裕、张云逸、邓小平、罗瑞卿、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刘斐等18位委员,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今后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和建军问题。蔡廷锴与程潜、张治中、刘斐等人不仅参加了会议,而且对今后如何肃清残余国民党匪军和建设新的国防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此次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成立国防研究小组,张治中担任组长,刘斐任副组长,聂荣臻、罗瑞卿、傅作义、蔡廷锴、李涛任组员,主持新中国国防的研究设计事宜。

  积极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实践爱国公约,是蔡廷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投身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下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蔡廷锴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8月,以郭沫若、李立三为首的新中国人民代表团从北京启程赴朝鲜,任务是庆祝“八一五”朝鲜人民解放五周年、慰劳进行抗美战争的朝鲜人民,并对朝鲜人民过去对于中国革命的帮助,表示深切的感谢。代表团系由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少数民族代表23人组成,蔡廷锴代表民革参加了该代表团。在朝鲜期间,蔡廷锴与代表团成员一起,慰问那些与侵略者战斗的将士,回国后,积极投身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向全国同胞广播访问伤兵医院的情况。


  ▲蔡廷锴出席国际会议时用的名片。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在朝鲜前线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蔡廷锴与陈铭德、屈武、柳亚子、陈劭先等民革中央常委积极捐献,各捐60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1953年,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成立,贺龙为总团长,朱学范等人为副团长,下设八个总分团。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兄弟民族的代表共5000余人参加。蔡廷锴担任分团长,与陈此生、孙蔚如、肖隽英、朱子帆、陈离、陈铭德、范绍韩、曹惠文等20余位民革同志参加了这次慰问团。在朝访问期间,中国代表团受到朝方热烈欢迎,了解了志愿军的各种英勇事迹,蔡廷锴感到“无限的兴奋”。

  ▲蔡廷锴同周总理、贺龙副总理欢迎我国体育代表团出赛归来。

  投身新中国体育事业,担任中国体育运动领导班子成员,是蔡廷锴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又一体现。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处在世界较低水平,体育设施和场所极度缺乏。1950年前,中国没有一所体育学院,没有一名体育教师,中央也没有主管体育的机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在中国却是空白。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下,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 年9月,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任命贺龙为主任,蔡廷锴为副主任。在贺龙的亲自主抓下,在借鉴苏联体育工作的经验基础上,中央决定加强国家体委的领导干部配置,充实得力干部抓体育工作,委任包括一批曾在部队和西南区从事过体育工作的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在内的一些重要干部到国家体委工作。

  1954年的9月,贺龙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1月1日,国务院任命蔡廷锴、蔡树藩、卢汉、黄琪翔、荣高棠为国家体委副主任。贺龙对中央配备的这个国家体委班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团结的班子。他们都很年轻,懂专业,有朝气,工作效率高,事业心强,没有官僚主义;有文有武;打仗的,打球的,又有秀才,又有搞管理工作的。他们相处很亲切、自然,形成了一个‘拳头’”。从此,蔡廷锴投身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及建设,带队参加了国内外多个有影响的体育赛事,主持了国内许多重要的体育活动,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62岁的蔡廷锴参与了宪法制定工作。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筹备委员会成立,蔡廷锴任筹委会委员。8月,蔡廷锴出席民革中央会议,研究如何宣传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问题。9月15日至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蔡廷锴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当选为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在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同时,蔡廷锴在民革党务工作方面也是尽心尽力尽职,为新中国初期民革事业贡献着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向李济深等人建议,希望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不分先后,为实现革命的三大政策,为遵守共同纲领,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团结起来,统一组织”,以便集中力量,为新民主主义建设工程发挥作用。李济深与民促的蔡廷锴,民联的谭平山、陈铭枢等多次协商,商谈实现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联合问题。大家都认识到实现联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决定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建议。1949年11月12日至16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四个方面的代表共58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把民革、民联、民促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统一成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民促同时宣布停止独立活动。在会上,蔡廷锴作为民促负责人对国民党民主派的团结统一表示赞成:“从今天起,我们应该团结一致,虚心地向领导中国革命的友党学习,向人民学习,务使我们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这样,我们的团结统一才有意义。”在新成立的民革中央委员会里,蔡廷锴被选为常务委员,同时,他还与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陈铭枢等71人当选为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

  1950年七一前夕,民革中央致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29周年。李济深、何香凝、邵力子、陈铭枢、张治中、蔡廷锴、蒋光鼐、谭平山等人在贺电上签名。贺电表示:我们愿在今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竭诚相誓,昭告天下,中国人民坚决拥护你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以达到驱逐美帝,收复台湾和一切属于中国领土的目的。